大多数的童话总是充满了幸福与快乐,往往拥有着完美的结局。可由于太过美好,童话也显得格外单薄,脆弱得似乎一碰就碎。
当哥哥带着小精灵唱起那神奇的歌曲,当苍白的小脸重现生机,当久别的母亲终于出现,影片在此刻进入了高潮。然而幸福总是转瞬即逝,小精灵需要立刻作出抉择:成为真正的精灵,随妈妈回到大海;或者,做一个普通的小女孩,留在人间,陪伴父亲和哥哥。可以说,这两个选择都无比残酷,选择任何一个都将留下遗憾。最终,小精灵选择了留下,含泪与妈妈告别。我想
哥哥:这可真是个可爱的小男孩,像极了生活中的兄弟姐妹,我喜欢。哥哥内心本是温柔至极,很爱很爱妹妹,表面上哥哥对妹妹不在乎、甚至小讨厌,但在妹妹遇到危险的时候奋不顾身保护妹妹,典型的表里不一哈哈哈哈,当然这一来是他的性格,那种拽拽的酷酷的,二来也是因为对妈妈的思恋迁怒妹妹,觉得是妹妹的到来让妈妈走了,但究其本质都是爱。
妹妹:一个缺乏安全感内心极度敏感的“自闭症”女孩,从小缺乏母爱,父爱也不完全,加上有个小拽哥的故意吓她,自己不能开口说话没得到及时开导
这部影片很惊艳,倒不是因为它的故事有多么离奇酷炫,而是因为,它以一个“倒退”之姿,出现在了这个崇尚3D技术的电影时代。所有“不合时宜”的作品,都必定会引起注意,幸运的是,《海洋之歌》的“不合时宜”收获的是好评。
从六月开始,我几乎就没有看过几部2D电影,就连最没有做成3D必要的《大鱼海棠》居然也随大流做成了3D。要是没有立体效果,电影好像都羞于搬上台面。
所以,当《海洋之歌》的第一幅手绘动画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,我还有些不太习惯。我以为我是在看一本满是插画的电子书,而这些插画都十分美轮美奂。
[img=1:C][/img]
我想可能是因为要让动画中的人物动起来,需要画很多的姿态,因此无暇顾及人物的细节处理,所以对人物的描绘,笔法和色彩就比较简单,色块大,颜色单一,几乎没有什么渐变。
但画面的背景就真的很良心,繁复的线条和花纹,加上明亮而富有变化的水彩颜色,我不得不佩服欧洲人对色彩的敏感度,一幅以蓝色为主的画面上,可以出现多种饱和度不同、深浅不一的蓝。
[img=2:C][/img]
[img=3:C][/img]
从对配色的细致处理上
真的特别想哭,很早之前看的,但是我在记忆里怎么也找不到它,死活起不起来,只有零星的歌调,还有被掩住的故事,然后今天在豆瓣这边随机点自己看过的电影,就偶遇了它,忽然就有好多好多东西,随着海螺的卷道,回来了。
它是略含悲伤的童话,悠悠长长的歌调填满胸腔。原来从未淡无了记忆,只是等待着打开。这样忽然打开尘封已久的木匣,好像能看见沉甸甸的阳光中飘荡的浮尘
开篇我想先聊一聊审美这个话题。
首先我认为,美是有着相对性和绝对性的。有些事物,可能各人有各人欣赏的角度,对美与否的判断,会有偏差,这是美的相对性。而有些事物,丑与美是大部分人类都能共同分辨的,这就是美的绝对性。
经常会与友人讨论一个问题,中国教育在美学上的缺失。我们这一代人,尤其是生活在四线小城市的我们,在童年时候,是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,很多人甚至要到了小学毕业,才听过流行歌曲,记得小学的时候,一个学期也就只有那么几节美术加音乐课,隐约记得老师弹奏过手风琴
海洋之歌♥爱之歌♥自由之歌❤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jixingz56.com/a/id-50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