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整个电影是个大杂烩,前期家里闹鬼,家具乱动的剧情在致敬安娜贝儿,而整部电影的剧情更像是魔改版的罗斯玛丽的婴儿和鬼影实录6。
导演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和观众互动,这个互动就像皇后乐队和歌迷的互动一样,是开创性的,以前电影的互动太弱了,比如姜文的一步之遥,让观众出戏;而咒的互动让观众更加沉浸。如果咒剪掉互动的成分,就成了五六分的恐怖片了。
还有里面的密集恐惧症特效,导演柯孟融在访谈里说那些都是他在网上找的,然后他把他觉得最恶心最害怕的东西挑出来,让后期加到电影里面
昨天晚上看完的,今天和朋友讨论了一下剧情,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。
在此之前,我老婆先看完了整部片子,告诉我不要看,太晦气,导演恶意很大种种。
后来我翻看了一下豆瓣的短评,发现很多人也是这个意思,甚至说不要跟着念里面的咒语,会沾染晦气上身,反正我在知道后只有一个想法:这种片子怎么能不看一看呢?(不管是不是片方的宣传,目的已经达到了)
首先我们把女主若男这个角色设定成「恶」的存在,她就是一个坏女人。
跟着男朋友哥俩回老家探险时
我原本不打算写点什么,这只是一部堆砌了大量恐怖元素的破片子罢了。
但是昨天,本片的海报首图被换成了那条满是窟窿的恶心手臂,被挂在热搜榜上。虽然很快又一次更新了封面,但是我突然感到,虽然被恶心到,那也许是很适合该片的封面。
关于我们是否可以依托“本片诅咒观众”推定这个片子低分的这一争论,我们暂且搁置,容后再论。
它的差,
首先差在,一个明确的伪纪录片,反复的呈现了除了摄像机以外的视点。
这种全知视角一方面会损害观众的沉浸感,在观影过程中,观众被频繁切换的各种视点打断
1、电影开始的一番话、符号和画面带有比较强烈的心理暗示,其实是对应了后续李若男(以下简称女主)对自己拍下的录像有更大规模的传播有一定的暗示作用
2、细节:朵朵和被献祭的小女孩不是一个人,后面女主去割的时候画满咒语的女孩明显比朵朵要年长,而且在六年前的影片中,女主那时候怀孕,朵朵还没出生,小女孩已经在了,在此证明小女孩有两个,一个是原祭品,一个是女主女儿朵朵
3、女主三人六年前去陈家村的时候拜佛母的时候,姑婆有说过两个很关键的信息:①这次拜过以后,十年后再来
到底是诅咒的蔓延,还是不幸的平衡术?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jixingz56.com/a/id-17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