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然想去看看姜文电影里老出现的那根烟囱,于是去了他老家,内务部街11号院,这里清代是明瑞府,经历了民国、建国初期、八十年代一系列变更,多风格建筑共存,杂糅形成了现在的风貌;这所院落已经不对外开放了,很难找到入口。
先说说怎么进去吧(如图示),一开始完全找不到入口,所有门都是封闭的,但里面住了那么多居民,不可能没有出入口,对,答案就在我如图标注的地方(老子腿都要绕断了才找到的),在这条正确的路上有一块标注牌提醒你“此路不通”,不要听它放屁,直接走到底
其实那个年代离我很遥远,有关那时候的记忆,就像回外婆家在坍圮的老墙上“毛主席万岁”一样模糊且虚无。然而这部电影还是打动了我,也许这就是艺术没有时间的界限吧。
印象最深的画面其实很平淡,阳光灿烂,马晓军骑车带着米兰在林间穿梭,满足的笑着,背景音乐是马斯卡尼的《乡村骑士间奏曲》。如此恬然,如此美好,如同每个时代每个人的青春,也许只要这样,只要看见她,只要认她作姐姐,足矣。事实上里面每一个人都显得如此朴实,清晰得就像在我们周围得普通人。而电影终究是电影。如果有这样的人,潜入你的房间,在屋顶上寻找你的身影,为你爬烟囱,为你作一切能博得你欢心的事,其实是很美好的。
那是否还是个信仰革命的年代?可他们看起来和现在所有的青年一样迷惘。
马小军的躁动,不安,亢奋是那个时代的特殊烙印呢,还是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特有的呢?也许或多或少都总有一些吧。
只是不再像他般跳着花环舞来集体迎接外国领导人,不再会有什么孩子把一个个军章骄傲地别在胸前对着镜子练正步,也不会还有四合院的屋顶一个连一个的给他攀爬。可是还是会联合起来捉弄老师,还是会想办法逃课,还是会被好奇心驱使着偷偷地翻开爸妈的抽屉。还是会和马小军一样,突然就因为一个莫名的理由,在莫名的地点,莫名的时间,喜欢上个莫名的人。甚至在还不知道那个人是谁,就先义无返顾地爱上了,开始了一段莫名的不算爱情的爱情。这何尝不是每个时代的孩子都会做的事呢。
而电影后半段马小军他们在“老莫”的时候,他与米兰怄气并与忆苦打架时,观众不是不紧张的,可又莫名地有些激动仿佛期待很久了,所以当最后马小军不紧不慢地叙述着这只是他的又一次记忆错误时,观众无疑是有些许失望的,可同时又松了口气。
也许马小军是对的,人的记忆总是会有偏差,把想象中的与现实中分辨不清
最近重看了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,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。
你可能觉得,这么经典的一部电影,还有什么可聊的?
那咱们就聊聊它好在哪,为什么经典吧。
先画个框,这是一部讲述中国七十年代的青春片。
不知你发现没有,电影里的「青春记忆」,往往是和「年代记忆」一起出现的。
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讲的是民国48年的台湾,一个男孩用刀戳破一个全面戒严的时代。
《戏梦巴黎》讲的是1968年的法国,五月风暴前夕,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共赴革命与青春的高潮。
青春,是人生最绚丽的一页,需要用心书写,细细品味。书写她的喜怒哀乐,品味它的酸甜苦辣。青春,梦幻般朦胧,昙花般短暂。泰戈尔说过:"青春甜如蜜,吾愿常采撷。青春醇如酒,吾愿醉不醒。"青春,寄托着诗情画意般梦想,承载着醉人心魄的希望,翻卷着心海的喜悦,隐含着激情万丈。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。影像与中国文学课上是我第二次看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,但是这部影片给我的震撼却有增无减,不由得产生许多新感受。不论是内容上还是拍摄的技术上,这部影片都堪称经典。
阳光灿烂的日子:被烧焦的活力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jixingz56.com/a/id-145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