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网上好评如潮的影评,看着松隆子咬肌松弛的海报本来就没多大兴趣。从头到尾都是用类似给汽车拍广告的超慢速镜头感,回放,倒叙,蒙太奇式的剪辑,让我觉得这就是部用人拍成的汽车广告,而内容却是毫无意义的编排。不要认为随便乱剪辑一通,这个镜头和那个镜头随意换下位置,就是好片。大部分剪辑出现的毫无意义,全片没有值得让人回味的东西。
情节的安排简直是一塌糊涂,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个故事,老师惩罚学生,学生杀了她女儿,老师报复学生。只是报复手法用的太简单、太幼稚,老师就是想玩玩他们,让他们自己搞死自己,可能导演根本不想让观众揣测结局,在一开始就安排大家知道复仇的结果。整部剧就是在以一种陈述的方式进行,平淡地简直不带起一片涟漪。
看这个海报就在怀疑导演是不是把类型定义错了,感觉是偏伦理一些。一看这剧还真是伦理类的。对艾滋病恐惧到这种地步,是发达的日本么?恋母到了这种程度,杀人放火按炸弹。
目前80后,90后属于第三代消费者,也就是网络虚拟消费,导致了时间转移到新的娱乐上,快速消费和垃圾娱乐占据了主流时间
[疑问型剧透]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太极端了,老是出戏。
有个地方没看明白。是引爆的前一晚把视频挂网上吗?
看这部电影之前,绿趣同学提醒我,看完后可能会有心理不适的症状出现,或许很久才能走出阴影。实际上我看完之后开始思考的第一个问题,不是针对《告白》,而是关于电影这个东西本身。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?一部电影它诞生的意义是什么?
每年我们会遭遇一箩筐的电影,有些电影是为了功名利禄直奔冲奖的目的,有些电影是纯走文艺,然后豆瓣上的朋友们借用后者们来标榜一下自己的品味格调。还有一类电影希望在内涵之余,也能站着把钱也赚了。
看完《告白》后,我没有能够明白它卓越的地方,但是很清楚它最终没有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原因。
虽说奥斯卡只是洋人的玩意,并不是评判好电影的风向标,但近几年来美国人的口味开始变得温和起来,每年选出来的最佳外语片都给人一种哀而不伤,积极向上的味道。不管是《对他说》还是《卧虎藏龙》,在悲剧色彩笼罩的情况下,它们其实给予观众的是一种内心上的坚定感,它们传达了一种态度一种信仰。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电影应该是有一种柔中带刚的质感,能循循善诱地令人思考,而不是大喇喇地把一切阴暗面铺垫在你面前
看完电影《告白》的第一观感:不是看了一部电影,而是做了一场噩梦。
片名叫做告白,很贴切。(“告白”不一定意味着是青涩的纯爱剧)当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心声说出来,那些人性的自私也都会一一暴露在眼前,报杀女之仇的单亲妈妈,放纵自己的为人师表,一心想得到棉花糖兔兔的小女孩,这是一家子;思念母亲想引起她注意的学生A,抛下亲子另谋出路的母亲,重组家庭的父亲,这是一家子;渴望友情和成就感的学生B,袒护儿子难以自拔的母亲,对家庭撒手不管的父亲和女儿,这又是一家子;借口在罪人身上发泄情绪的全班学生(除班长美月)......下一个又会是谁?此刻或许不得而知,但唯一明确的是总有下一个,终究每个人考虑的都是他自己,由这样的告白组成了一场噩梦,梦里的光线很灰暗,人物的脸都看不太清楚,但是很清楚谁是谁,情节的推进充斥了虐待和杀戮、撕心裂肺的喊叫,还充斥着潜意识中的母爱和恋母情结,这样的梦魇很灰暗,依然的日本风,说教味很重,却很值得人回味。
全片的基调与Sleuth相仿,场面不多,类似舞台剧的叙事~
“告白”经典的悬疑片 不要做日本人的爹妈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jixingz56.com/a/id-143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