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曾经在年少轻狂时对父母有过这样那样的抱怨吧?抱怨没有给我们安排一个繁花似锦的前程,抱怨对我们的不够关切,抱怨做人做得老实巴交……
可是,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过他们呢?
《那山那人那狗》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次接替自己工作的经历。
故事发生地点选择在湖南的山村,那里空气总是潮湿,那里土地总是很松软,那里的场景不需要刻意地去布置,在南方农村生活过的人熟悉的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呈现,风车,水车,老牛,农用喷药器,手摇纺机……
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部颂扬乡邮的影片,那是没错的,影片用平实的手法记述一个乡邮平常的送邮路程。故事无波折,无宏大场景,没有刻意的要牵引眼球的情节和台词,就像我们每个普通人每天日复一日的生活,琐碎,无太多可以诉说。
但如果你的理解就止于此,那一定是你没有用心没有让自己安静下来看这部影片。
这是一个父亲陪儿子走邮路的一个过程,也是一个父亲与儿子对话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
五一在家看了部电影《那山那人那狗》,讲述的是老父亲作为山里的邮递员,每天要走80里山路,到了退休的年纪,将这份重任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。儿子第一次走山路,父亲不放心,陪着儿子走第一趟山路的普通故事。
整部电影都在山中穿行,唯一的旋律就是父子之间三言两语的对话。
山里的生活
一开始,儿子不明白为什么人会住在这样的深山里,于是问父亲他们住在这里不会闷吗?
后来遇到一个在路上帮助他们爬上一段陡坡的男孩,男孩告诉他们自己在读函授大学,喜欢新闻专业,以后要当记者,还说下次要采访父子俩
那山、那人、那狗、正是电影的三大主角,但单看这个‘那’字就无形中给人一种距离感,然而电影中真正给我们疏离感的可能只有那一重又一重翠绿的山,就是在这幽静美丽的大山里流露出寻常人家的真情,或是父与子,或是亲与邻,或是人与自然,都在这一个半小时的影片中缓缓流露,并引人深思。
置身于这么一个独特的大世界里,大自然保留它最原始风味,山是山,水是水,山水相连,可谓风景如画,但也正是这没有被现代化感染,道路不畅,消息闭塞是最大的问题,于是有了邮差,邮路,邮路的故事。这样虽然效率不高
这部拍摄于1999年的影片,如今以“当年国内无人发行,日本票房超8亿日元”的形式重回大众眼中。
看起来像个噱头,实际却反应了20年前,中国经济处在飞速发展之中,没人愿意落后于他人,自然也没人愿意发行一部有悖于商业规律的电影。
20年后,人们成了利欲的奴隶,一刻不得停歇,大家都希望借助一个出口,去感受慢生活的美好。
所以木心先生的《从前慢》广为流传,诗里写“从前的日色变得慢,车、马、邮件都慢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”,这恰恰也是《那山那人那狗》展现的故事——
一条邮路,两代人,三天行走
这本是条没有风景可看而且孤独 寂寞的旅程。影片也只摘取了父亲和 儿子的三天路程的影像。但是这段旅 程却绝对有着别样的意义。
这段旅程是父亲为了叫儿子熟悉 以后的邮递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带有仪 式性的跋涉。在这次跋涉以后儿子要 作为真正的接班人。而父亲也要退 休。父亲在山路上跋涉几十年,退休 怎么说都带有悲壮色彩,可是父亲却 不悲哀,只是在最后流露出少许的留 恋。影片没有在这里拿“悲伤”说 事。在这段跋涉以后父亲将退休,儿 子将继承工作
对于一部缺乏戏剧冲突的电影,如何结构全剧,使观众不看到一半就昏昏欲睡,相当考验导演功力。《那》是一部内心戏,需要用情感结构全篇,就需要体现出感情起伏的层次,在这点上,霍建起做的很成功。甚至可以说,这部作品几乎没有来自内心以外的东西。
《那》不是没有戏剧冲突,但这种冲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,而体现为一种情感、思想、价值观上的冲突。父与子,两代人之间情感上的隔膜、价值观上的分歧,需要靠一段journey来相互对话、相互理解、相互包融,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,该片是西方成型已久、起承转合已高度模式化了的“公路片”的中国版本——但灌注于其中的,是东方文化最擅长处理的伦理情境,一个经典的、常议常新的文化亚主题:如何处理父与子之间的关系。
不同于西方俄狄浦斯“弑父娶母”的元叙述的惨烈和冷峻,儒家文化惯常为父与子的复杂关系罩上“温情脉脉”的暖色面纱,试图用”情”为矛盾的解决提供想象式路径。《那》也是这个思路。在剧中,父与子的冲突是多层次的:由于特殊工作性质,儿子与父亲在情感上的生疏
【那山那人那狗】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jixingz56.com/a/id-12705.html